2010年7月27日上午8点30分,“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”开幕式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隆重举行,此次会议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、贵州大学国家级人才团队、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及贵州民族学院联合主办,大会分为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夏令营读书会两部分。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加拿大UBC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、台湾中央研究院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大学、西南民族大学、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学院等各研究单位的一百多名专家和学者。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主持。贵州大学陈叔平校长、人文学院陶渝苏院长、人文社科处李波副处长等莅临会议。会场学术氛围浓烈、座无虚席。
大会首先由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教授致开幕辞。陈叔平校长对本次会议表示祝贺,并对各主办单位及纳日碧力戈教授表示衷心感谢。他表示,民族共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,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体现,此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,而且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。中国西南地区,包括贵州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素材,也是各文科领域学者学术兴趣所在。人文学科重点关注人的现实意义,具有思想性、批判性等特征,这也正是其生动活泼、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方面的体现。处于此领域学习和认知的学生不仅要用学科知识谋食、谋技,更重要的是要谋道。因此,人文学科十分需要交流、传承和创新,学术机构就要对文科的交流和研讨大力支持。我们正值时代快速变迁的时代,文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发生重要变化,西南地区的人文学科就更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,立足国际,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。
接着,我校国家级领军人才、本次会议发起人之一纳日碧力戈教授作主题为“生存与生命的多元共识:关联性模式再思考”的演讲。首先,纳日教授在现今生态成为人类首要问题的前提下,对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做了深层次的思考,强调自然和人类社会都要服从关联性模式。其次,他指出,在民族国家时代,文字化社会和数字化生存,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地方语言的地方交流,而是以公民身份直接与国家交流,这样的实践增强了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。在此全球虚拟化的背景下,民族国家也得到了重新审视,用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,破除以国为界、以文为界的局限,真正做到美美与共。第三,概念在如今也越来越多被“虚拟化”,成为缺乏生命力的死符号,因此,我们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观念要放在象征、现实生活两个层面,从它们的征象、对象和象征互相对转和互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,强调符号中的物质和抽象不能分离。最后,纳日教授站在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前提上,提出人类和社会存在的思想基础应该是关联性模式:阶序的多元统一方式,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存在。
开幕式期间还举行了《民族学刊》首发式。杨正文教授指出,正值大会召开之际,此学刊作为学科中的新刊物,为民族学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,也真诚的希望各学者能积极投稿,以此为桥梁为让各专家学者提出和交流学术思想,共同促进西南、全国乃至国际民族学、人类学的发展。
最后,大会代表们在文化书院勉学堂门口合影留念。
(新闻来源: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中心)